这张照片是母亲今年2015春节和曾孙,外曾孙女的留影。
有段时间没上博客,因为母亲身体不好,去照顾她。
如果想用很多语言来歌颂自已的母亲,写不完。
我只想说她是位平凡慈祥的母亲,心里受尊敬的母亲。
母亲身体不怎麽好,我念小学开始,中午放学回家,吃过饭就要去药店给母亲抓药,有的药中药铺缺1-2味,我就得跑别家药房去。抓一剂中药一毛多,二毛多钱,如果超过三毛钱那就算贵的了,治她头晕的。
原先家在小桥头附近的中药铺我都熟悉,什麽华来,四省,咸康,回春等等。
因为常给母亲抓药,所以很多中药我都知晓。
她常头晕在我们家里大家都知道的,也算老病号吧。
上年纪的福州人都知道福州曾有个“看眼睛颠婆”,平常爱穿花花绿绿的衣服,父亲都将这位江湖游医请到家里过,她给我母亲治过病,
她用银针在我母亲额头上挑来挑去,想治母亲头晕症。我还小时害怕躲在远远的地方偷看。
到临终时她对着我耳边吃力地说“头晕”。
1926年4月15日出生的她,2015年7月31日晚11点30分90岁的她辞世,如果用语言来说无疾而终,
但在她卧床一个多月里,显得很痛苦,全身痛。但她很坚强,常在我们面前说笑。
我和弟弟,妹妹轮流照顾她。
以前听说人衰老是渐渐,好象古老时钟发条没力了。这回算是亲身经历了。
我看见过母亲为我哭过两次,觉的至今依然揪心。
1965年初中毕业考进厦门艺校,按理是件高兴的事,临走时她却哭了,舍不得我走。
1970年厦门毕业分配寿宁带薪下乡,回福州几天,刚好春节到了,记得1月31日前赶去报到可以多发半个月工资,半个月工资是多少呢?17.50元(壹拾七元五毛),我选择赶去寿宁县报到。春节不在家守岁只有这次,临走又见母亲哭了,舍不得我走。也是唯一一次不在家跟父母过春节。
印证古诗说的“儿行千里母担忧”。
1972年我在连江琯头造船厂工作几年,那时交通不方便,两星期厂里派船送福州员工回福州一趟,周一5点半就要台江码头乘船,母亲都要早上4点多起床为我做饭,饭煮好才叫我起床,另整理两套换洗衣服让我带去。穿脏了下次回家带回洗,这些细节都为我考虑了。
......
母亲常在我耳边唠叨,不要抽烟,外出不要喝酒,遇事不要跟人计较,凡事多忍让。
后来见到我儿子(她孙子)也是常唠叨这句话。
如果她活过100岁,见到我孙子(她曾孙)估计也是常唠叨这句话。
这些耳熟能详的话如今成为绝唱了。
朋友曾说,家有老人在,你再大年纪都属小孩,因为你在他们面前还需喊“爸或妈”,
如今俩位老人先后都辞世了,
不知不觉自已也老了,母亲在世挂念孙子辈的事我一定完成。
妈,走好,有空常来我梦乡里和我相聚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