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文字历史悠久,从甲古文演变篆书,隶书,楷书,行书,草书也经历数千年的时间,
在历史的长河里中国文字其中含蓄,个性表现也被文人,官员发挥的淋漓尽致,先看看这两位落款,
落款八大山人,象是“哭”和“笑”之间,比较有特色。
现在说说李拔郡守:
李拔,字清翘,号峨峰,四川犍为人,清康熙五十二年(1713年)生。李拔自幼好学上进,勤于思考。乾隆十六年(1751年)中进士。在福宁府,福州府任知府其间留下不少摩崖题词,足迹遍布福建最北段福鼎和浙江交界分水关,题有“分水雄关”(此碑现在我还没发现),霞浦,宁德白鹤岭,以及福州鼓山(数量较多),福州马尾,连江琯头,福州峡北等处。
现霞浦和宁德尚有他的题字还未见到,如“鹤翥鸾翔”等。有机会还会寻访的。
他的题名“拔”点位置往上变一撇,现考类似东晋王羲之,师承古人,古人学写字都要先临帖,所以学古人字,写出自已的味,不过在清朝,那时很少人“拨”按东晋王羲之字划了,“拔”的点归右边的点位置了。连郡守李拨在丁忧后复出在长江沿岸的题字落款都变了。
所以我以为,李拔在福宁和福州落款“拔”字一则体现此字出处东晋王羲之,另外李拔小时候因堂兄事遭县太爷羞辱,后来奋发读书,1751年中进士,从政也当过县老爷,后来提升知府,心情舒畅,所以题字洋洋洒洒挥毫流畅。
参考“拔”字体演变:
李拔虽不是什麽大官员,也算不上有名的书法家之类,但他爱题字也是其特色,留下的这些摩崖石刻也是研究清朝很好材料。各地爱护这些250多年摩崖有关部门应引起注意了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