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对“望耕台”不是以前郡守李拔提字后得到很多博友的回应,
我在此先表示感谢,给我学习提供很好机会。
福州博友三坊七巷人还特地留言约我一起再去看看,我答应了,昨天下午4点多,我们约定在乌石山下。
三坊七巷人博友应该算是福州通,三坊七巷通,对书法研究有造诣之家,据说每月对他采访,见报的还不少,
算是大忙人,福州活字典,一点都看不出已是年过七旬的老人了。
他老人家的博客http://168168zd.blog.163.com/
所以他能约我一同再看“望耕台”感到荣幸。
正秋,烈日,4点多闷热烤人,没一丝风,老前辈还没出汗,我已是汗流夹背了,
沿途他还热情介绍有的摩崖碑刻。
介绍中除中文外还用日语,韩语,英语。
这麽热的天,难得也见到一位满头大汗的登山人,约有50岁光景,他说以前就住在附近的砖房里,离此处20-30米处,
原先那里有三座砖房,住一些居民,后来房拆了,都搬走了,
他回忆小时候没见到这两块石刻,亭也没有,基座有在,因为也常常在此附近玩。
所以从石刻年代来看,是近年所刻。
“望耕台”不是原碑,旁边那块诗刻也是后来添的。
我对博友三坊七巷人谈了我对此石刻的看法,供他参考。
我的观点还是持怀疑态度,这两块石刻不是原郡守李拔的字迹,是后来根据郡守李拔曾题所作。
想象中原刻是在一块平坦石面上,刻有望耕台然后旁边附诗一首,这是一种可能吧。
当然还有其他可能哦。.......
博友三坊七巷人提到般若台也是重新凿的,可能是根据当时拍的照片,不是拓本。因为这三字上小下大,很象用相机拍后的透视效果,如果用拓本就不会产生上小下大了。这样解释我还是认同的。
评论